以往对研发生产力的评估往往受限于数据滞后、方法不透明或只覆盖少数企业。如今,随着生物制药行业进入变革期,更需要最新且透明的方法来理解研发生产力的演变。
在本期 L.E.K.《领袖视角》中,我们深入探讨了研发生产力的两个核心组成部分,并对全球营收排名前15的生物制药公司与其他中小型企业之间的研发效率与研发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1
这类洞察对于在当前充满变化的行业格局中优化研发策略至关重要。通过理解不同行业细分领域在研发生产力上的差异,企业领导者可以发挥互补优势、提升整体效率,并更好地应对药物开发和商业化过程中不断演化的挑战与机遇。
中小型企业在研发效率方面超越大型药企
尽管在科学、技术和运营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生物制药行业普遍认为研发生产力正持续下降。过去十年,这一趋势体现在2行业整体研发支出与收入增速的差距不断扩大。其根源在于研发效率的持续下滑,这一趋势在过去50年中一直存在。3
研发效率下滑的核心原因之一是临床试验日益复杂。监管要求不断演进、全球临床格局变化加速,导致试验规模更大、周期更长、入组更难、成本更高。因此,单位研发投入所带来的新药批准数量在近几十年中出现了明显下降。
有趣的是,与其他企业相比,大型制药公司研发获批效率反而更低(见图2)。即便考虑到生命周期管理所带来的新增适应症,差距依然存在,但有所收窄。
原因之一是大型企业对“明星产品”的依赖,例如可瑞达(Keytruda)、修美乐(Humira) 和 达必妥(Dupixent) 等超级重磅药物成为其收入增长的主要引擎。为了满足严格的内部收益与投资回报率标准,大型药企通常将资源集中投入具有最大市场潜力的项目,这些项目也往往具备更多的生命周期管理机会。虽然这些产品确实具备变革性的商业价值,但它们也显著提高了研发的门槛,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时间投入才能获得市场成功。正因如此,大型药企在研发中往往更倾向于追求“效益”而非“效率”,推出高影响力、高营收的疗法但代价是牺牲效率。这种策略限制了其研发投资所能覆盖的项目数量与多样性,也削弱了研发组合在满足更广泛医学需求方面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