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二十六次会议(COP26)的宗旨和意义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二十六次会议(COP26)已经落下帷幕,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然而这次会议对每天面临各种战略选择与挑战的企业管理层而言有何意义?各国政府纷纷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出了雄心勃勃的承诺,可以预想到接下来政策法规的变化将会对企业产生长期影响。中国承诺将力争在2030年之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表明中国有意大力推进其在《巴黎协定》中作出的承诺。然而,政府的承诺只是实现节能减排宏伟目标的一部分;没有企业的支持,全球将无法实现脱碳减排的目标。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并已经成为关键驱动力量之一。我们认为企业应与政府展开建设性的合作,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并提供公开、明确和建设性的意见。具有前瞻性的节能减排战略,能够加速全球对抗气候变化的进程。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COP26上看到了大批企业深度参与的身影,大多数企业已将净零目标的实现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接下来,我们将对商业领袖值得关注的COP关键要点,以及可以采取的举措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COP关键议题(简要版)

  1. 各国的承诺和监管预期:各国承诺进一步限制全球变暖,目标是达到或至少接近《巴黎协定》规定的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具体承诺内容包括甲烷减排目标、从煤炭到低碳经济的合理过渡、停止森林砍伐等,这些承诺预计将会影响未来的监管环境。自2021年以来,中国制定了 “1+N” 碳峰值和碳中和政策框架。企业必须做好遵守这些规则的准备,对其商业模式进行重新评估,并利用可能出现的新机遇。

  2. 碳交易市场的下一轮演变: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新标准可能会扩大现有市场范围并提升其合法性,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快、更经济地向净零目标过渡。中国也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了国家排放交易计划(ETS),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然而,企业必须寻求长期投资,以持续减少排放。

  3. 私营资本的关键“推动”力:私营部门前所未有的参与促进了一系列重大承诺的产生,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的承诺,即到2050年将130万亿美元的金融资本用于实现净零排放。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发布碳中和声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宝武集团、腾讯、蚂蚁集团等大型国有和民营企业都已申明立场并作出了相关承诺。企业应该为进一步的行业协议做好准备,他们有望获得更多的私营资本支持,实现向净零排放的过渡(高排放投资可能需要更多的资本支持)。为实现这些目标,企业也将承担更大的责任,以及更为详细的信息披露。

  4. 消费者的 “拉动”力:有力的公众监督、媒体的广泛报道以及名人的参与促进了消费者意识的增长,消费者对可持续产品的需求,在原本的增长基础上再次加速增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1年年度报告,约一半的中国受访者在出行时会优先考虑低碳食品、服装和电器,60-80%的受访者在出行时会优先考虑低碳交通。

下文中,我们将就上述的核心观点做进一步展开分析。

COP26关键议题(详细总结)

各国的承诺和监管预期

各国政府已经作出了一系列相关承诺,既作为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格拉斯哥协定》的一部分,也作为国家集团之间的次要协定。这些将不可避免地对企业产生影响,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监管环境的变化会产生对敏捷运营模式和新的能力的需求。企业应在实现监管合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在转型中的机会点。

  • 对近期减排目标的持续关注: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产生了一系列承诺,但这些承诺并不能保证全球升温范围被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且不具有可靠性,因为它们缺乏阶段性的里程碑目标。鉴于此,各国同意提前在2022年的气候变化大会上更新其2030年的减排目标,而不是像《巴黎协定》所规定的在2025年。根据《巴黎协定》的规定,减排目标可能每五年才更新一次,而此次各国同意提前更新,这为未来更加频繁地更新减排目标树立了先例,同时也意味着减排行动迟缓的国家将面临更严格的审查。在承诺减排方面,企业往往走在政府前面。而随着政府加快监管改革,企业也必须准备好提前行动。自2021年以来,中国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1”指的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规划,10月24日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中国的目标是在2025年将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逐步提高到20%左右,并将该比例在2030年提高到25%左右,而到2060年则达到到80%以上。“N”指的是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一系列具体解决方案和举措,10月26日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是其首部政策文件。这些解决方案将作为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具体实施方案与其他科技、金融、税收等配套措施共同发布。

  • 加速实现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有的转型:煤炭行业的前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挑战性,全球多个国家在协议中同意逐步“关闭”未实现减排的燃煤电厂(那些不捕捉碳排放的电厂)。在另外的协议中,英国以及其他大型煤炭消费国(波兰和越南)等40多个国家已经同意停止在国内外投资建设新的燃煤电厂,并逐步减少煤电的使用。还有部分国家同意在2022年之前停止投资国外的未减排燃煤电厂。预计化石燃料项目的公共财政支持每年将减少180亿美元。在2021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停止在国外投资建设燃煤电厂,但并未承诺在国内停止使用煤炭。尽管中国、印度和美国等最大的煤炭依赖国并未作出完全淘汰煤炭的承诺,但未来他们可能会迫于压力而不得不作出承诺。

  • 就甲烷减排达成共识:100多个国家承诺到2030年将甲烷排放量减少30%。中国虽然没有签署这一承诺,但其在《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中宣布中国政府将制定一项全面、有力度的甲烷国家行动计划,争取在21世纪20年代取得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的显著效果。甲烷的全球变暖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因此减少甲烷排放是一个相对更加简单的解决方案,可以为我们争取更多的时间。能源行业可能首当其冲,因为修复泄漏的石油和天然气基础设施是最简单的减少甲烷排放的方法。美国环境保护署已经推出了相关的国家计划。农业和畜牧业是甲烷排放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在农业方面,尽管有新的农业技术和饲料可以减少甲烷,但其执行和监管可能会相对更加困难。虽然企业需要遵守不断变化的国内法律,但企业管理者们应该积极寻求随之而来的机会,例如:围绕可靠来源的天然气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这对油气公司来说是一个强有力的价值主张,农业等其他行业同样也可以寻求类似的机会。中美两国将在2022年上半年召开会议,集中讨论加强甲烷的测定和减排的细节,包括通过制定相关标准来减少化石燃料和废物所产生的甲烷排放,以及相关激励机制减少农业中的甲烷排放。

  • 停止森林砍伐: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已承诺在2030年之前停止森林砍伐活动。另外,28个国家承诺通过贸易政策和提升供应链透明度等方式减少森林砍伐,这些国家占与森林砍伐有关的农业商品(例如:大豆、可可)贸易的75%。这可能会使食品与饮料行业受到影响,但也可能会为企业创造其他在环境管理方面展现领导力的机会,例如:为保护热带森林动员资金的LEAP联盟。中美两国还计划展开合作,有效执行各自的禁止非法进口的法律,以制止全球非法砍伐森林。

  • 交通运输方面的逐步转型:不同国家集团之间已在交通运输方面达成了部分共识。超30个国家承诺在2035年之前在主要市场实现汽车和新面包车的零排放,在2040年之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零排放(但不包括美国、中国和德国这三个主要汽车市场)。主要航运国家签署了到2050年实现零排放航运的宣言,22个国家签署了克莱德班克宣言,以建立“绿色航运走廊”。使用多条航线的航运公司必须制定相应的计划加以应对,也可以进行共同投资,以利用更低的成本加速脱碳。还有20个国家发起了国际航空气候变化雄心联盟,以确保为航空业制定更强有力的长期排放目标,并努力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的使用。然而,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扩大生产和合理分配,可持续航空燃料的使用也将是一个挑战,而这都需要政府进一步的支持和干预(例如:美国提出的税收激励措施)。

碳交易市场的新一轮革命

各国就《巴黎协定》第6条的各个方面达成共识,这为建立一个由联合国机构管理、企业可参与的全球碳交易市场以及另外一个允许政府间进行碳抵消交易的市场奠定了基础。中国还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了国家排放交易体系(ETS),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以帮助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交易市场允许企业和国家通过碳抵消交易来实现其减排目标,即为其他国家(通常是发展中国家)的项目提供资金,这些项目能够持续去除或避免碳排放,例如:建设风力发电场。碳抵消交易能够降低减少排放的成本,并为发展中国家的推广清洁技术提供急需的资金。碳抵消市场在2021年实现了蓬勃发展:前8个月的碳权交易超过了2020年全年的交易量。然而,企业参与的现有碳交易市场一直因缺乏监管且价格缺乏透明度而受到批评。

本次COP26大会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是针对如何避免各国之间重复计算减排量(即碳抵消交易双方声称的减排量)达成了协议。目的是让企业能够从这一全球监管(由联合国管辖)的市场的发展中受益,利用该市场合理地进行高质量的减排行动。与此同时,在全球监管形成之前还有机会提高碳交易市场的透明度和严格性。这将有助于企业更快地规划其净零排放的承诺,尤其是在难以减排的行业。能源、消费品、金融、保险等行业是目前最活跃的碳抵消交易买家来源,最有可能从交易中受益。企业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它们必须考虑如何实现短期碳抵消交易和长期投资的平衡。

资本注入或成关键“推动”力

企业在缔约方会议上前所未有的参与也被进一步有效转化,以补充甚至超越政府所承诺作出的行动。净零排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容妥协的一部分,这一关键趋势会创造一个能够加速过渡的生态体系,私营部门可能将会被推向关键转折点。以部分行业联盟为例,部分汽车主机厂(OEM)承诺,到2035年或更早的时候在主要市场实现100%新车销售零排放;可持续航空买家联盟(SABA)首次向新成员开放,以积累购买力,扩大替代航空燃料的市场规模。

此外,资本力量继续向更具可持续性的行业转移。一些最大的金融机构承诺停止对与森林砍伐有关的活动的投资。最大的进步可能当属格拉斯哥净零排放金融联盟(GFANZ)宣布投入130万亿美元的私人资本(来自45个国家的450多家公司)用于在2050年之前通过阶段性的减排目标实现净零排放。该组织的参与者将寻求能够为其17个路线图提供支持的投资机会,例如:风能项目、绿色氢能源等。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发布碳中和声明,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宝武集团、腾讯和蚂蚁集团在内的大型企业已经申明了立场并作出了相关承诺,其中科技行业的企业在这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例如:腾讯在2021年1月宣布推出碳中和计划;蚂蚁集团随后也在2021年3月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中和。

这些进展都表明更多资本将加速用于支持企业进行脱碳并实现净零排放,而不减少环境影响的企业将面临不作为的风险。反之,化石燃料和高排放投资的资本成本预计将上升。由于许多必要的解决方案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企业应该利用流入的资本,寻求颠覆性创新。然而,我们也认为这些投资和创新将带来更大的责任,企业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披露标准,以打消外界对企业利润空间或股价承压的担忧,并使实际的执行结果达到预期。

来自消费端的 “拉动”力

参加此次COP26缔约方会议的人数创历史新高,民意调查显示各国公民都希望本国政府能够采取强有力的行动,由此可见此次会议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和密切关注,而国际名人的出席、在会场举行的10万人的抗议活动以及新闻媒体的专题报道也使其得到了进一步宣传。根据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1年年度报告,约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会优先考虑低碳食品、服装和电器,高达60-80%的受访者表示会在出行时优先考虑低碳交通。消费者意识的提升很可能转化为对可持续产品或服务更高的的需求,品牌也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提升消费者忠诚度。未能提前制定相关计划以应对这一转变的品牌,可能会落后于其他更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对手。

行动呼吁:企业如何快速而有战略地采取行动

对于企业而言,当务之急非常明确,它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政策监管环境、利用资本助力向更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转型做好准备。同时,企业还应确保它们的行动既对环境有意义,又要在业务逻辑层面具有可行性。未来几年监管和竞争格局的演变也让问题更加复杂,企业必须保持敏捷并不断做出调整。

企业的股东和员工也将在这些方面寻求进展。此外,环境意识越来越强的消费者将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压力,敦促相关方快速行动。这意味着围绕可持续发展制定品牌战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目前很少有品牌能真正做到这一点)。除了来自股东、员工和消费者的压力,企业和品牌可能很快会被强制要求采取行动。例如:中国政府计划为产品和设备效率制定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并提高节能减排要求。2021年10月发布的最新行动计划还提到了废铁、废钢、废铜、废铝等9种主要资源的回收,要求到2025年回收4.5亿吨,到2030年回收5.1亿吨。

基于对减排(也包括范围三排放)目标以及时间框架的考量,企业将面临“哪些是重点领域”、“如何实现节能减排和业务转型”以及“如何将相关战略落地实施”等一系列复杂的战略性问题。以下是我们认为企业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 为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企业应进行前瞻性规划,并进行相关布局(例如:长期投资)。

  • 及时捕捉在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机遇。

  • 积极与产业链上下游展开联动,与高科技公司、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类伙伴展开合作将变得更加重要。鉴于许多必要的解决方案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支持创新也将变得十分必要。

  • 将战略性、数字化采购提上重要议程,综合考虑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等多方面因素

  • 在战略转型过程中,中小型企业大概率将需要一定程度的外部支持。

  • 注重在战略规划和落地过程中的联动效应,以帮助企业解决“哪些是重点领域”、“如何实现节能减排和业务转型”以及“如何将相关战略落地实施”等一系列复杂的战略性问题。

我们注意到部分领先企业已经制定了清晰且详细的路线图来作为战略转型的第一步,但这一过程十分复杂,要据此做出相关的战略选择也非易事。如欲了解更多关于L.E.K.如何帮助您的企业为可持续发展领域作出贡献,请联系我们